人类获取外界信息80%~90%通过视觉,由此可见,眼睛一旦生病,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就可能变样。
近年来,随着早产儿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眼底病在眼科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并且这种眼病可能在各个年龄段发病,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记者 王嘉译
眼底病涉及各个年龄段,高危人群勿大意
眼底由视网膜、眼底血管、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纤维、视网膜上的黄斑部以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等构成,这些部位的病变统称为“眼底病”。眼底病具体包括:视网膜血管病、获得性黄斑病相关病、炎症性病、眼底营养障碍、视网膜脱落、获得性视神经疾病等。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宗明介绍,就目前来看,在眼科眼底病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大有超越过去大家熟知的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病的趋势。这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有很大关系。从与该病相关的门诊量、手术量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攀升中可以看出,眼部疾病谱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提起眼底病,不少人认为它是一种“老年病”,其实不然,从出生开始,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出现眼底病。
近日,一个5岁的男孩因视力问题去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眼视力还算正常,但左眼几乎看不到任何光亮,几近失明,最后临床诊断为“眼弓蛔虫疾病(眼底病的一种)”。
据了解,这个男孩家养了一只小狗,他从小就和狗亲密接触,经常抱着狗玩儿。医生表示,家中猫狗养护不当,不注意卫生防疫,孩子就容易得“眼弓蛔虫疾病”。门诊上有不少这样的患儿。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会及时表达,很多孩子都是在视力严重下降或参加学校体检时才偶然发现的,此时,孩子的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多年,轻度可发展为前葡萄膜炎、虹膜后粘连、玻璃体炎症、视网膜脱落等,严重的话会引起前房积脓、视盘炎、黄斑水肿、眼球萎缩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陈刚指出,研究显示,早产、低体重、吸氧等多种因素,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是一种眼底病)的发病相关。在发展中国家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都是儿童致盲的首位因素。这些患儿由于视网膜发育不完全,会出现一系列的视网膜病变,最终导致视网膜脱落甚至失明。
近视也是引发视网膜脱落的高危因素。由于近视患者眼球变长,视网膜被拉扯变薄,容易出现裂孔。“特别是屈光度在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人群,出现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和视网膜脱落等疾病的风险更大。这类人群多为轴性近视(又称进行性近视),即随着眼轴变长,近视度数逐渐加深。”陈刚说。
此外,有些眼底病会“缠上”中老年人,如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陈刚主任表示,很多中老年人会出现“老花眼”,这是一种生理现象而非疾病。由于眼底病的症状和“老花眼”类似,因此,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区分。通常,“老花眼”主要表现为看远清晰、看近模糊,戴上老花镜后方可改善。眼底病患者则会出现视物模糊、眼前黑影浮动等症状。
慢性病风险因素控制不好,易致眼球最底部发生病变
现在眼底病患者非常普遍,很多全身性疾病都会引发眼底病。
以糖尿病为例,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黄玮表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超过一亿,其中约1/3的患者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主要的影响视力的疾病,也是工作人群中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多患者将面临失明,不仅给自己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副院长、郑州大学眼底病研究所所长金学民表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危害严重,但是可防可治。大量研究显示,严格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血糖、血压、血脂、禁烟酒等),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有效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帮助糖尿病患者稳定视力、提高生活质量等。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宣教和全身管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律筛查,已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成年人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高,大约为20%。随着血压的升高,视网膜动脉会发生功能性收缩,此时患者会视物模糊。当血压恢复正常时,视物重新变得清晰。
早期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动脉会出现普遍性或局限性狭窄弯曲,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导致动脉狭窄、管壁增厚、硬化等现象,再进一步发展,动静脉血管阻塞、视网膜病变就会相继而来,具体表现为视物变形、模糊,严重者会失明。
宋宗明介绍,有一次自己看门诊时粗略统计,在20多位患者中,有4位患者是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导致患眼视力严重受损。宋宗明建议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持续达标,同时远离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眼底、治疗眼部相关并发症。
此外,一些血液系统疾病、颅脑疾病会引发眼底出血,风湿免疫性疾病可能引起眼内发炎或出血,一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艾滋病等会引起视网膜病变甚至导致失明……大家要注意防范。
眼底病专业发展迅速,人工智能助力眼底筛查
6月5日,在河南省卫计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黄玮在介绍河南省眼健康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中称:“提升创新水平,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领域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推动眼科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眼底病是一大类疾病,多种眼底病的明确诊断与眼科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的提升息息相关,比如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眼底照相、智能诊断系统以及更为先进的手术系统等。传统眼科手术需要医生通过显微镜观看手术局部情况,而现在借助眼科3D手术影像系统,医生在大屏幕上就能清晰地看到手术视野。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同样可以为患者进行OCT检查,这对手术技巧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领域的研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AI)机器人临床研究项目已正式启动。据它的主要研发者介绍,“‘机器人’的诊断是建立在对7万张眼底照片、100余万个标注病灶深度学习的基础上的,不仅可以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还有人机交流、信息收集、远程诊断、打印报告等多项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的核心辅助诊断软件,已进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三类医疗器械审批程序,未来通过审批后,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辅助诊断助手,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防止其导致失明具有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