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年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特点
1.1 国内自主品种产业化应用稳步推进,种鸡产能居历史高位
白羽种鸡规模持续扩张,祖代、父母代种鸡年度更新数量居历史高位。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2024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年度更新150.07万套,较2023年增加17.25%,接近2013年154.16万套的历史最高位水平(图1)。
黄羽种鸡产能充足,祖代、父母代种鸡年度平均存栏量实现双增长。2024年黄羽祖代种鸡平均月度存栏量221.85万套,较2023年增加2.50%,创历史新高,较2019年219.45万套的历史最高点高出1.09%。12月,祖代种鸡存栏量221.21万套,较2023年同比增加5.61%,其中,在产、后备祖代种鸡存栏量分别为154.69万套和66.52万套,均较2023年同比增加5.61%。2024年父母代种鸡平均月度存栏量6 463.33万套,较2023年微幅增加0.33%。12月,父母代种鸡存栏量6 629.63万套,较2023年同比增加3.77%,其中,在产、后备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分别为3638.87万套和2990.76万套,分别较2023年同比增加2.88%和4.88%。
1.2 饲料价格大幅回落,肉鸡养殖成本明显下降
受饲料原料价格高位回落影响,配合饲料价格全年整体降幅超过10%(图2、3)。受国际国内供需宽松等因素影响,2023年9月以来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整体高位下滑,带动肉鸡配合饲料价格持续下降。2024年末肉鸡配合饲料价格降至本年度最低点,同时也是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图2)。
肉鸡养殖成本经历3年持续上涨后显著下降,2024年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养殖成本分别较2023年下降9.96%和5.14%。饲料成本和雏鸡成本是肉鸡养殖的两大最主要物质资料成本,2024年饲料价格下降、雏鸡价格上升是影响肉鸡养殖成本变动的两大最主要因素;同时市场行情长期低迷因素倒逼养殖端进一步在提升养殖技术上发力,以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受上述多方面因素影响,2024年肉鸡养殖成本明显下降。根据农业农村部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分析,2024年白羽肉鸡平均养殖成本较2023年下降9.60%;黄羽肉鸡平均养殖成本较2023年下降5.22%。
1.3 肉鸡价格波动下降,产业链利润白羽肉鸡小幅降、黄羽肉鸡大幅升
根据农业农村部肉鸡养殖户月度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图4),2024年白羽肉鸡平均出栏价格较2023年下降12.28%;12月出栏价格较2023年同比基本持平,仅微幅上升0.20%。整体来看,近10年来,2024年为白羽肉鸡出栏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并呈现出波动幅度最小、运行平稳度最高的典型特征。
全产业链平均收益白羽肉鸡小幅下降,黄羽肉鸡显著上升。根据农业农村部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分析(图4),2024年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年度平均收益较2023年下降0.21元/只,盈亏月数比为9:3。其中,商品代养殖环节全年平均盈利较2023年下降0.71元/只,盈亏月数比为6:6。2024年黄羽肉鸡全产业链平均收益较2023年增加1.50元/只,盈亏月数比为12:0,其中商品肉鸡养殖环节盈较2023年增加1.22元/只。12月份黄羽肉鸡全产业链平均收益为5.29元/只,其中商品肉鸡养殖环节收益为5.10元/只。
1.4 鸡肉总产量小幅上涨,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2024年受消费市场疲软影响,肉鸡生产规模扩张受到阻碍,全年鸡肉总产量小幅上涨。根据农业农村部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及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分析,2024年专用肉鸡(包括白羽、黄羽和小型白羽肉鸡)总出栏数量148.42亿只,较2023年增加1.49亿只,增幅1.02%;专用肉鸡鸡肉总产量为2464.79万吨,较2023年增加12.62万吨,增幅0.51%。此外,2024年淘汰蛋鸡出栏12.33亿只,其鸡肉产量172.61万吨。综合来看,2024年全国鸡肉产量2637.39万吨,较2023年增加28.14万吨,增幅1.08%。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黄羽肉鸡产量及占比不断下降。白羽肉鸡出栏量和产量在2018年以来持续增长,小型白羽肉鸡在2016年以来持续增长,而黄羽肉鸡则在2020年之后持续萎缩。2024年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和小型白羽肉鸡出栏量分别为90.31亿只、33.34亿只和24.77亿只,分别较2023年增加2.24%、下降 7.25%和增加9.36%;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小型白羽肉鸡鸡肉产量分别为1 778.93、432.00、253.85万吨,分别较2023年增加1.34%、下降7.55%和增加6.49%。从鸡肉产量来看,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小型白羽肉鸡占比分别为72.17%、17.53%和10.30%。
2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1 鸡肉消费不足,市场低迷
2024年鸡肉供需整体宽松,综合鸡肉价格小幅下滑,一方面是肉鸡产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阶段性过剩,另一方面是鸡肉消费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GDP增长5.0%,较2023年5.2%的增速水平略有回调;2024年餐饮收入增长5.3%,较2023年20.4%的高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和消费倾向下降等因素影响,鸡肉虽然具有明显的低价格优势,但鸡肉消费也整体相对低迷。同时,相对于世界其他肉鸡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肉鸡产业品牌建设和产品宣传明显不足,也是我国肉鸡消费潜力释放不及预期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种源对外依存度仍然偏高,产业发展的潜在安全隐患大
白羽肉鸡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此后约40年的时间里我国白羽肉鸡种源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相比于植物育种,畜禽动物育种周期更长、成本更高,且白羽肉鸡育种因不同品系、不同代次间育种目标差异大,其在整个家禽产业中育种难度最大。国际上生产性能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白羽肉鸡主要集中于安伟捷集团和科宝公司2个大型国际化集团公司,我国作为引种方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引进种源的安全性和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且易受到因禽流感等突发事件导致的封关因素困扰。
2.3 国际禽流感加剧,国内疫病防控压力大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自2020年以来在全球多地传播,疫情蔓延扩大态势仍在持续,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持续威胁。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2025年1月报告,2005—2024 年,高致病性禽流感致全球超6.33亿只家禽死亡或被扑杀。2022年,84个国家和地区受影响,新爆发412起,家禽死亡或扑杀量达 1.47亿只,为历史峰值。2023年,受影响国家和地区数达历史峰值88个,新爆发1570起,家禽死亡或扑杀 8366 万只。2024 年,80个国家和地区受影响,新爆发940起,家禽死亡或扑杀 7978万只,美国最严重,新爆发199起,家禽死亡或扑杀4827万只。虽然2024年新爆发数下降,但是人、奶牛等哺乳动物感染案例增加,加大全球公共卫生风险。
2.4 自然风险冲击局部地区产业发展,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仍存短板弱项
由于畜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强,对畜牧业的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并出台相关技术指导意见,同时,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修订《肉鸡生产防灾减灾技术手册》,并已实现肉鸡养殖防灾减灾工作全国31个省(市、区)全覆盖。
2.5 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多处痛点堵点,现代化生产体系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持续发展,我国肉鸡产业生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现代化建设目标,我国肉鸡养殖攻难点、通堵点、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依然艰巨且紧迫。一是抗生素减量。农业农村部2021年印发《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 - 2025年)》,近年来畜禽养殖抗生素使用量持续下降,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制定针对性兽药减量实施方案并实现技术与经济双赢,尚需理论和实践支撑。二是养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肉鸡养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虽持续提升,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白羽肉鸡在设施设备、饲养管理等方面标准化体系有不足,通风智能化水平低,黄羽肉鸡标准化养殖体系建设滞后,成本高、成绩不稳定,相关设施建设和技术规范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抓鸡环节机械化尚未很好实现,给料、给水等环节机械化水平高,但抓鸡环节人工成本高问题未解决。
3 肉鸡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加快国产品种迭代升级和推广应用,提升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
不断提高国产品种性能、提升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是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 “圣泽901”“广明 2 号”“沃德 188” 这3个白羽肉鸡国产品种选育,培育领军企业,深化科企联合推进种业科技创新。立足国内消费偏好,提升品种性能,重视疫病净化,制定使用手册,助养殖主体掌握养殖技术。二是加大国产品种产业化推广支持,在5省份试点基础上,扩大国产白羽肉鸡品种补贴区域、加大补贴力度,对父母代种业企业补贴,推动国产品种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保障产业安全。
3.2 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进一步推动肉鸡养殖节粮降耗、降本增效
围绕饲料营养、健康养殖、高效管理等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支撑肉鸡养殖节粮、低碳、高效发展。进一步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开源替代减少饲料中豆粕含量,降低饲料成本和碳排放,解决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进一步强化精准饲喂技术,通过科学调整饲料配比,实时监控鸡群生长状态,精确控制饲喂量,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进一步探索“粒+碴”饲料料型研究对鸡群肠道健康和生产性能的促进作用,降低饲料成本,提升养殖效率和屠宰产值。进一步加强基层养殖人员技术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先进技术传播和采纳,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效率和效益。
3.3 加强风险监测及防控,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畜牧业面临的市场、疫病、自然等风险因素,加强风险管理是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一是针对肉鸡产业官方统计数据缺失,建议国家层面将肉鸡生产纳入专项数据统计范畴,并开展白羽肉鸡、黄羽肉鸡等分项统计,为产业宏观决策提供支撑。二是针对国际尤其是周边日韩等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加剧导致国内疫病风险加大,进一步强化境内外动物疫病动态监测,高度重视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养殖主体防控意识。三是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对产业造成的冲击,保障养殖场户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加强灾前监测预警,多渠道、广覆盖发布预警信息和技术指导,进一步夯实养殖场户对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保险,减轻养殖场户灾害损失。
3.4 谋划全产业链“出海”布局,拓展产业发展国际空间
充分利用与“一带一路”等国家的互补优势,积极谋划布局“出海”发展战略,是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尤其受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国际禽流感疫情持续蔓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的食物安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政府也相继启动农业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建设计划,为国内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与发展空间。国内肉鸡产业要强化产业链整合与协作,抓住这一轮重要“出海”机遇期,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合作重点领域的战略性规划,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我国肉鸡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5 重视品牌建设和消费引导,加快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加强肉鸡产业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和消费引导,是促进鸡肉产品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手段。尤其面对我国鸡肉消费中长期增长潜力较大,但当前阶段性消费不足的问题,更应加大消费管理,加快促进鸡肉消费潜力释放。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消费端的重要识别载体,在着力保障产品质量基础上,行业各类主体通过打造多元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消费者信任度。二是迎合消费偏好变化。 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消费市场,精准把握鸡肉市场需求,研发并投放匹配度高的新产品。三是加强产品宣传和科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媒体平台,宣传鸡肉的营养优势,科普肉鸡生长知识,推广健康饮食理念,扩大消费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