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鸡蛋价格暴涨,同比飙升137%,鸡蛋价格从3.5美元涨到5.3美元,甚至12美元一打,部分地方出现1美元一个鸡蛋的情况,即便如此,不少美国超市货架还是出现了“一蛋难求”的情况。
为了“抢蛋”,美国俄亥俄州超市出现了“10分钟清空货架”的情况(TikTok热传视频),另据加利福尼亚州警方通报,该州顾客为了两盒鸡蛋大打出手,最后报警。德克萨斯州一家店主在社交媒体刊发声明:“每人限购一盒”。
与“蛋荒”相对的,是美国养鸡及饲料巨头赚的盆满钵满。美国知名蛋企“Cal-Maine”股价三个月翻了一番,饲料巨头嘉吉2024年Q4利润暴涨47%。
其实,美国蛋价飙升,原因并不难找。
首先,禽流感疫情导致其产能被重创。据美国农业部报告,2024年12月—2025年1月扑杀4 100万只禽类,蛋鸡占比超70%,鸡都没了,蛋更不会再有,这是首要原因。
其次,来自通胀和供应链的连环冲击。美国通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包括鸡蛋在内的所有食物,一直“涨涨涨”。另外,供应链问题也给本就高企的蛋价加了一把火,路透社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饲料成本同比暴涨22%。而据美国物流协会2024年年报,冷链运输费用三年翻了一番。劳动力缺口的增加也让人工成本上涨18%。
再次,集约化生产结构脆弱性暴露。全美76%鸡蛋产自TOP10企业,任何一家停产均引发连锁反应,一家头部企业的疫情,导致东海岸鸡蛋断供72小时,引发恐慌性抢购。此外,美国蛋鸡养殖生产端高度集中,分销网络覆盖半径超1 500公里。这些导致一有风吹草动,蛋价就可能“一飞冲天”。
此外,资本投机也放大了蛋价的波动。按理说,蛋价上涨,平抑其价格最好的方式是增加供应量,但现实却是,看到蛋价上涨,一些供应商开始囤积居奇,进行资本投机,进一步放大了蛋架的波动,最终受苦的,只能是美国普通百姓。
那么,作为鸡蛋生产和消费大国,我们从中应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一、粮食安全极端重要
鸡蛋是全球范围内性价比最高的优质蛋白来源之一,尤其对低收入群体而言,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营养摄入和基本生活成本。美国因禽流感导致2024—2025年鸡蛋价格同比涨幅达55%,部分州一打鸡蛋价格飙升至11.49美元(约合人民币82元),消费者被迫减少购买或转向高糖高脂替代品,加剧了营养失衡风险4810。相比之下,中国通过政策调控和多元化供给体系,2025年鸡蛋价格稳定,有效保障了民生需求。
为保障鸡蛋质量安全,需注重生产环节规范、加强监管、提升检测技术等三方面。在生产环节,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饲料、防疫等统一管理。监管环节,实现从被动应对到智能预警。例如,山东省2024年上线“畜牧安全大脑”,接入4.2万家养殖场数据,通过AI算法预警兽药滥用行为,使药物残留超标率同比下降41%。可以升级追溯体系,以北京市为例,推行“一蛋一码”追溯系统,2024年覆盖率达92%,问题产品召回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
第二、提倡“大食物观”毫不为过
美国鸡蛋产业链高度集约化,75%的产量由少数大型企业控制。与之相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食物观”,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庭院经济和小农户生产,形成多层次供给体系。例如,广东翁源县将兰花产业链与禽类养殖结合,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通过储备调节和价格监测,有效平抑市场波动。
第三、必须确保重要农产品供应链安全
美国的“蛋荒”凸显了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的脆弱性,而中国的大食物观强调“向森林、草地、设施农业要食物”,拓展了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例如,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禽蛋产能,2024年工业鸡蛋库存同比增加12%,为价格稳定提供了缓冲。
可见,一枚小小鸡蛋,其价格稳定直接关系到民生保障、产业链韧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战略,所以,鸡蛋虽小,背后却牵连着民生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