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畜牧网 > 牛羊
中央一号文件助力行业转型,奶业发展如何实现新突破?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5-3-3 9:06:41 浏览:3142次

奶牛养殖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国奶业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多重驱动下,稳步发展中不断前进。近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对推进奶牛产业纾困、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等作出部署。那么,中央一号文件对奶业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2025年奶业发展有哪些形势?有怎样的建议?对此,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给出了分析。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对中国未来奶牛养殖及乳品产业有哪些影响?

宋亮:中央一号文件对中国未来奶牛养殖及乳品产业带来三大深远影响。一是打破过去上下游单一供应关系,允许牧场自建加工,提升其原奶议价能力,并从侧面推进乳品市场多元化,进而降低乳品价格,推动乳品消费进一步普及;二是从产业组织模式上,重塑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推进十几年前大家普遍认可的“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生产组织模式,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大大降低养殖成本;三是从土地政策根本制度上去解决产权等问题带来的养殖风险和高成本。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与往年的不同点在于,主要是从根本上去解决上下游产业衔接矛盾,推进新型精细化家庭养殖为主,从而带动农牧业振兴。最重要的是,中央一号文件将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牧业整体养殖方向和模式,长远将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使得国内奶牛养殖业未来在国际上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记者:奶牛养殖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破局?

宋亮:曾经,由于农民标准化生产管理难度大,投入高,土地政策改革滞后、用于再生产投资大、融资难使得原有散养模式不能短期解决需求问题。为满足市场对于安全、品质原奶需求,近二十年来,中国走向以资本推动为导向规模化养殖,在资本推动下,养殖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数字智能化发展,奶业单产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多项指标快速达到并超过欧美国家,牧场管理能力极大提高,推动奶业整体产值比2000年翻两番。

但这种“高投入高产出”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缺点,主要是以资本推动为主,与农业结合不紧密,单纯追求单产和牛奶的高蛋白含量,而忽略单产边际收益和成本,从而使得养殖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抵御市场及自然风险。

养殖业成本高,重点体现在制度性成本和系统性成本两个方面。养殖业制度性成本主要是指由于土地流转等问题带来租赁性成本以及产权和使用权分离造成投入不足带来生产成本高问题。第三方经营主体用于奶牛养殖和配套饲料种植的土地都需要租赁,这成为奶牛养殖主要成本之一。由于产权和使用权分离,租赁方掌握话语权,难以满足养殖业对土地长期稳定低成本需要。其次,由于租赁期限短,并可以随时回收,在土地进行大规模再投入风险大,摊销成本高,而投入不足会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

养殖业系统性成本主要是指因配套环节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上游供应链衔接不紧密等因素造成的生产成本高问题。奶牛养殖业系统性成本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因品种落后,不得不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优质奶牛和高蛋白苜蓿满足高速生产需求;二是配套饲料种植加工、防疫、机械设备、养殖管理等跟不上带来高成本。这些年国家在苜蓿等种植加大投入、机械设备逐步国产化、防疫及生产管理水平极大提高,使得养殖成本有明显改善,但从根本上改善难度大。三是种养不能一体化,饲料不能够自种自用,特别是优质饲料更多依靠第三方外部,自种自用可以抵消饲料环节利润,从而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比如,饲料企业经营是要利润,饲料企业利润是养殖企业成本一部分,实现自种自养就可以抵消饲料经营利润,同时要考虑到饲料种植成本,规模化是有边界的,要围绕边际收益率和边际成本来衡量。但无论种植还是养殖,土地成本是最主要的。

在配套完善情况下,以家庭为单位的种养结合,是可以做到边际成本最低。欧美、新澳及日本奶业百年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也是结合本国自然禀赋资源和农业现状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基本都是种养相结合,适度规模化。

未来中国奶牛养殖业要走一条多种规模并存,各自发挥优势,极大提升抗市场风险能力之路,要围绕以提高边际收益率为核心建立起考核指标,放弃原有以单产和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为主的考核模式,让其具有明显经济性。


记者: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您对中国奶业的发展有何建议?

宋亮:在中国当下工业产业二次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及国际格局剧烈变化大背景下,中国奶业发展要有明确定位,要符合国家发展利益和战略,要成为中国农牧业振兴引领者,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要能够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消费需求。

未来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中国也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进口乳品将成为中国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从宏观上清楚理解,对于资源性的产品我们需要进口,这背后代表着土地、水等资源使用。奶业发展根本在于要把高附加值留在国内,把大量消耗土地、水等资源型的作为进口重点。通过乳业发展,将“青山绿水”和带动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走精细化节约型发展之路。因此,我们不需要以自给率为指标给乳业划供给红线。

如今,中国奶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节点,或者说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那种“高投入高产出”发展模式如今要转变为精细化发展模式。从上游养殖来看,就是走一条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实现养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所谓经济效益是根据各地自然禀赋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养殖,重点不是单纯看产出指标,而是看单位边际收益率是否最优,饲料转化最充分等,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具备抗市场风险能力;所谓社会效益,就是能够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所谓生态效益就是自种自养下,实现低碳排,低污染,一头牛五亩地,解决饲料自给、粪污及高氮自然降解、碳中和问题。

从下游看,过去四十年,奶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安全再到普及,从普及到品质化发展。未来对于基础营养要提升性价比,要实现奶业“就近、就鲜、就简”,提升消费频次,对于高附加值产业要从基础营养转向功能营养。中国乳业在未来发展就是技术和品牌创新,将高附加值产业作为重点留在国内,并在全球功能营养制高点有话语权。

从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来看,我们要根据各地区自然禀赋资源发展奶牛养殖及加工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奶业来说就是要统筹各地奶业发展,打破各地区边界,让优势地区发挥优势特长。近几年,奶业过剩问题从根本上是由于各地推进农牧业振兴,大力发展养殖、加工造成总供给过快增长,造成供求矛盾突出,土地、水、牛等资源浪费。未来整个养殖及工业产能需要国家统筹规划,防止产能过剩。


记者:对于2025年奶业发展形势,您有哪些预判和建议?

宋亮:202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生乳供求关系开始加快调整,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奶牛存栏同比减少4.5%;原奶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相比较进口下降幅度更大,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各类乳制品共计276.8万吨,同比下降9.5%。但消费形势依然严峻,2023年由于促销影响,消费量略有增长,增长约2%~3%,销售额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约5%~7%。2024年各类乳制品消费总量预计下降5%左右,消费量累计下降幅度超过7%。从2024年整体供求看依然呈现过剩局面。

2025年开始,预计未来两年,乳制品消费总量仍处在低谷阶段,消费形势严峻。由于前期终端促销带来消费量增长已到边界,短期再难增长,预计未来两年消费量平均下降幅度超过3%左右。但由于企业逐步恢复市场价格,终端销售额下降幅度会趋缓。乳制品进口总量仍呈下降趋势,随着国际奶粉价格上涨,新澳等国奶粉向欧美市场倾斜。

2024年下半年,养殖存栏加快调整,预计2025年上半年仍然呈加快调整之势,下半年供求关系有望进一步改善,同期受饲料价格上涨以及社会化牧场退出加快影响,奶价有望止跌呈震荡波动态势,2026年供求关系进一步调整,奶价有望逐步得到恢复。

重塑家庭牧场及合作社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中国奶牛养殖主要以自建、自控及社会化千头以上牧场为主,家庭养殖占比不足10%,大量从事奶牛养殖专业人员退出市场多年,年轻人缺乏养殖管理、防疫等经验;二是从事养殖再投入资金缺乏,农民个体银行融资困难,如果让牧场扩展到加工环节,那么存在加工设备、生产管理、产品安全、检测及标准和市场准入等诸多问题。

与此同时,当前奶业正处于去产能、供求关系再调整阶段,所以当下不是推进家庭奶牛养殖的最佳时机,不然又会造成新一轮产能增加。要等到供求关系调整过来后,随着需求增长,从供给端逐步推进各地家庭牧场发展,这样衔接才能对整体市场带来较小影响,调整相对顺利。

近两年大量打工人员返乡,农村再就业成为焦点问题,所以推进以家庭为单位农牧业振兴需要全方位对接,各职能部门需要协同。从生猪、肉牛羊开始陆续推进,奶业家庭养殖先暂缓,今明年奶业重点可以先从目前社会化牧场开展加工着手。

长期看,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将是多元化形式存在,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满足市场需求。立足当下,建议牧场考核指标要实现经济性,以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重塑供应链系统,不再以单纯追求高产为主。

 
相关信息  
光明种公牛首登国际公牛排行榜 [2025-4-11]
2025年1-2月国内乳清类产品进口量同比增加35.4% [2025-4-1]
2025年4月17日 全国最新羊价 [2025-4-17]
2025年4月17日全国育肥牛均价 [2025-4-17]
头胎母羊产后不喂奶怎么办? [2025-4-16]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河北畜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河北畜牧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河北畜牧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311-85282353;电子邮箱:trjg123@163.com。

更多>>

信息速递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2025年…

[详细]
中国蛋鸡高质量发展(兰考)论坛首轮…
关于举办“2025中国反刍暨牧草产业发…
诚邀参会 | 6月成都,第十三届(2025)…
万众期待 重磅来袭|第二十二届(2025…
首轮邀请 | 2025第三届中国本土猪暨…
河北省农技协养猪专委会关于召开“第…
河北省生猪产业创新团队关于召开“第…
第九届南农猪业大会暨2025钟山猪业展…
2025年河北省鸽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
10月相约济南!关于举办第40届(2025)…
首轮邀请 | 2025第三届中国本土猪暨…
更多>>

政策发布

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议 审…

[详细]
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
湖南实施生猪屠宰加工能力提升工程
《发酵乳》新国标出炉,酸奶市场迎政…
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2025年“绿剑护粮…
国务院发布新政,养殖业要将面临重大…
奶业风口来了,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联…
湖北八部委联合出台“牛十条” 力促…
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
湖北八部门联合出台“牛十条”,助力…
“产业链升级+智慧转型!2025两会畜…
关于我们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畜牧网 电子邮件:trjg123@163.com 冀ICP备18009867号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裕华东路106-1号金领大厦2-1-1613 电话:0311-8528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