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外部复杂环境及国内供需关系变化影响,牛羊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市场低迷期南方牛羊产业积极求变,新业态涌现、格局重构,产业活力显著增强。二季度活牛羊价格回升,新一轮上行周期启动,产业进入新纪元,为转型升级带来新契机。值此产业周期转换节点,行业人士需重新思考发展方向、把握发展节奏,焕发自身动能,从而抓住这波市场新机遇。为此,牛羊视界特推出《南方牛羊新业态》专题报道,系统走访和梳理南方各省产业现状,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为行业提供智库参考。
对于南方农业大省广西而言,牛羊产业既是当地的现代农业支柱,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产业,更是链接两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和保障优质肉品供给的核心载体。近年来,广西通过产业升级,其肉牛肉羊产值位居南方产区前列,本期我们一起聚焦广西牛羊产业中的新业态。
新格局:产业全面提升,打造全区五大高地
从整体情况来看,2024 年末广西牛存栏324.7万头,羊存栏263.6万只;全年牛出栏131.3万头,羊出栏 240.7 万只;牛肉产量 14.08 万吨,羊肉产量 4.14 万吨。虽然经历低迷行情的冲击,产业依旧保持相对理想的产能状态,牛出栏量基本与2021年(134万头)水平持平。
近年来广西全区肉牛产业生产水平全面提升,尤其以河池、崇左、桂林、来宾、桂平等地区为代表形成多个产业高地,无论是产业规模、养殖技术、还是一二三产融合等多个维度领跑全区肉牛产业。
此前肉牛行情低迷,广西也受到很大影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出栏目标难度不小,但在广西大学二级教授、广西牛羊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南方牛羊产业体系联盟轮值主席韦英明看来,崇左、河池、桂林等地是广西肉牛产业未来极具潜力的区域,在其带动下,预计未来2-3年时间可实现既定目标。
表1:广西部分地区牛羊产业现状
河池:连续九年全区第一
2024年,以河池市为主导市申报的广西桂西北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获批建设,也为广西肉牛产业注入新的动能。河池全年牛出栏20.94万头,羊出栏81.11万只,牛羊出栏量连续九年排名全区第一。在韦英明看来,河池肉牛产业已形成五大方面的突破:
其一,政府支持力度空前。河池大力支持肉牛产业,组建领导专班,上下一心助推产业。企业与政府、农户的联系更紧密,合作更深入,形成了更强的合力。
其二,“五位一体”推动土地规划、栏舍建设、资金、环保等标准化建设。
其三,高度重视科技引领。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牛羊产业创新团队深入合作,在“种料养管防”等各个环节实现提升。
其四,品牌塑造持续发力,产销对接实现新突破。2025年2月,河池首批冰鲜牛肉制品成功供港,成为广西首个顺利开展冰鲜牛肉供港业务的城市,也是广西肉牛产业的里程碑。
其五,数字化建设不断升级。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壮美广西政务云、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牛羊产业大数据信息管理云平台。据了解,在河池市国投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初步建立信息共享、食品安全防伪溯源、智慧动态监管、牛羊产业参与者征信、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着力构建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保障牛羊产品质量安全。
“这些不仅仅是河池的突破,更是树立了带动广西肉牛产业不断升级的标杆”,韦英明如是说。
崇左:母牛存栏量不降反增
得母牛者得天下。此前,全国行情低迷时掀起淘汰母牛的浪潮,对崇左、桂林等地影响相对有限,甚至天等县等地区“母牛存栏还有所增长”。韦英明分析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当地农户以适度规模养殖母牛为主,母牛养殖成本可低至6-7元/天,农户抵御行情波动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农户具备自主配种的能力,长期保持配种-出售怀孕母牛或犊牛的产业模式,盈利能力较强且现金流更健康。
有种有未来,与北方恐慌性淘汰母牛形成鲜明对比是,当地农户理性地保持母牛规模,甚至还有所增长,守住了牛业珍贵的“生产资料”,也为后市广西牛业的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桂林:龙头企业带动,盈利能力更强
桂林虽然也是以散户为主,但当地诞生了以同盛为代表的数家规模化牧场,他们借助罗汉果渣、马蹄淀粉加工副产品等特色饲料资源,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年产有机肥2万吨,进一步提升了利润空间。在行情低迷时依然可以保持头均1000多元的盈利空间,在其示范和带动下,极大地提振了农户的信心,并不断带动中小牧场技术提升养殖水平。
来宾:用好甘蔗资源,奠定产业基础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甘蔗尾稍(叶)等农作物秸秆及蔗糖加工副产品资源丰富。来宾全市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82.12万亩,其中兴宾区是全国最大糖料蔗生产基地县(区),年种植糖料蔗120万亩,年产甘蔗尾叶72万吨,2024年通过粮改饲项目实施,带动收贮利用甘蔗尾叶48万吨,甘蔗尾叶饲料化利用率高达66.67%。当地丰富的甘蔗副产物资源,也为来宾的肉牛产业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桂平:发挥协会组织能力,全区县级市第一
产业跑得快,需要车头带。在桂平,成立了广西首个县级养牛产业协会。协会在引领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作用,通过会员单位带动500多户脱贫户就业,提供2000多个岗位帮助50岁以上农民工再就业。
2024年,桂平肉牛出栏7.25万头,位居全区县级市首位。值得关注的是,桂平肉牛协会近年来连续举办多届桂平牛产业发展大会、“牛王节”等行业活动,将更多的产业资源引入桂平,当地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行业声望不断提升。
肉牛羊产业是关系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归根结底就是要确保农户养殖能赚钱!
对此,广西牛羊产业创新团队提出并大力推广整市(县)“品种-饲料-技术-保价回收”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根本在于提高产业链组织化程度,引入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整合优势资源,通过模式优势扩大产业链利润空间,保证农户获得合理的利润。
品种方面,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牛羊品质和生产性能,加强基础母牛(羊)的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优良牛羊的自给能力。韦英明提议,打造安全的良种牛保供仓,对接北方牛源产地优质牧场,保证牛源基因优良;同时设立县域安全隔离场,牛源经过45天隔离,布病、传胸等多项疫病检测合格后再交付给农户。切实做好“产地把控,落地管控”,对于行业从业者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的事情。
饲料方面,广西天然草场及人工饲草、饲料优势明显,天然草地面积在南方 14 个省( 区、市) 中排名第三(全区三调数据草地面积27.34万公顷)。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加强农作物秸秆及加工副产品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24年全区共有实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粮改饲试点县市区43个,粮改饲收贮优质饲草料93.18万吨,比2020年增加32.44万吨,增长53.41%,年均增长13.35%;全区科学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730万吨,增长46%,年均增长11.5%;通过饲喂优质饲草,全年可减少牛羊精饲料消耗近150万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青贮饲草利用率提高9.28%,种植效益提高18.86%,养殖饲料成本下降8.53%。
同时广西积极推动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开发和利用。据了解,广西农垦明阳淀粉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粮生物质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木薯淀粉生产、加工、饲料研发领域的领导者,为能量饲料非粮化替代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方面,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由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方案,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牛羊保价回收体系。韦英明直言,保价保的并非市场价,而是要保证农户至少有1500元/头的利润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