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家猪骨骼和陶猪形象,这一考古发现证实了猪在当时已经是居民生活常见的一部分。先秦时期,孟子弟子所著的《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言“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其中的“豚”“彘”皆指的是猪,它们与鸡、狗并列相提,足以说明猪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猪作为“食肉”存在,反映了猪作为肉食来源的角色与现代相似。文中,孟子所言食肉,并非仅仅关乎百姓生活,更是涉及到了国家管理层面。其在提出一系列治国措施后,将管理归结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意味着,通过包括“养猪”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后,可以实现“黎民不饥不寒”的社会景象,从而为国家的稳定和政权的延续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养猪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在国家管理和政权延续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养猪业对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的意义
1.1 强身健体,促进人口增长
猪肉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脂肪作为高效供能物质,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蛋白质是必要营养素,对肌肉的形成至关重要,而肌肉意味着身体力量,因此,蛋白质对于强健身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肉类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中国人在肉类的摄取中,猪肉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合理地摄入猪肉,不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当民众身体强健,生产劳动效率自然提升。此外,身体强健的父母更有可能孕育同样强健的下一代,从而促进人口数量和体质的双提升。在古代,强健的身体在“短兵相接”的古代战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它意味着强大的战斗力。并且在历朝历代,人口一直是衡量经济发展、盛世繁荣,甚至是统治者功绩的尺度。一方面,在小农经济中,人口增加意味着更多劳动力可以投入到耕田种地、养蚕织布生产活动中,从而推动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古代的战争大多是凭借人数优势,人口众多意味着军队数量庞大,不仅可以保卫自身,还能开疆拓土。时至今日,猪肉依然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类,根据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耗35.2kg,其中猪肉为26.0kg,占比达到73.86%,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耗33.7kg,其中猪肉为28.1kg,占比更是高达83.38%2,羊肉、牛肉占比加起来不足20%,足以可见,猪肉在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因此,养猪业在为我国居民提供膳食营养,强健身体方面功不可没。
1.2 提供农业肥料,提高生产水平
农谚民谣口口相传,反映真实生活场景。其中,“无牛不成农,无猪不成家”和“养猪两头
利,吃肉又肥田”等谚语,反映了猪在家庭生产中的重要性,不仅作为食物提供能量和蛋白质,而且其粪便还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肥料,这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确是“两头利”。在农业生产中,肥料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化肥尚未普及的年代,人畜的粪便都是天然的肥料,其中猪粪因其富含养分,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料之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现代工业化社会,养殖业提供农业肥料的意义逐渐式微。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中,属于典型的化肥施用较多,有机肥不足。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23年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约为1.7亿公顷,化肥用量高达7079.2万t,折合每
亩使用量为27.8kg,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kg),与此同时,畜牧业产生的有机肥利用率不足,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
1.3 贴补家庭经济,维持社会稳定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对于普通人而言,吃肉并非易事,甚至是富人的特权。春秋战国时期,“肉食者”一词便成了贵族的代名词。《曹刿论战》中有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中肉食者借指贵族,暗示了吃肉在当时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种奢侈。因此,能吃上肉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标志,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而能够引领大家实现这一目标的领导者,往往会受到拥护和爱戴,能够长治久安。古代农民起义多因民众食不果腹、走投无路而爆发,吃饱饭对于民众而言,是生存的根本,也关乎着统治者统治政权稳固。养猪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经济活动,不仅满足了民众可以吃肉的需求,而且还承担着对冲风险的作用。在收成好的年份,养猪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而在饥荒灾年可以卖掉猪只,换取银钱渡过难关,避免发生卖田卖地的悲剧。可见养猪对于维持家庭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养猪业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家庭经济补贴,而是成为了很多家庭的支柱,甚至成为脱贫致富的渠道。养猪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也是多维度的,包括经济贡献、社会影响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到,2025年生猪养殖业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养猪业不仅为农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减少了因贫困而引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随着养猪业的企业化发展,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员工的收入水平,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如饲料、育种、兽药、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创造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应。因此,养猪业的发展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目前我国养猪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认同不足,人才不愿入行
目前,我国对于养殖业扶持政策也较多,但大多侧重于资金支持,而在意识观念层面鼓励尚显不足。因此,养殖户、养猪企业等并没有广泛获得社会的尊重,导致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对从事养猪行业缺乏兴趣,个体养殖户面临后继无人困境。此外,由于养殖场内需要封闭管理,车辆和人员进出生产区均需要经过严格的洗消程序,与城市内的工作性质截然不同,容易缺少精神寄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养殖企业面临在职员工积极性不足、稳定性差的人力资源困境。
2.2 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收益不稳
猪肉价格波动性较大,业内有所谓的“猪周
期”现象6,揭示了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显著特征。以自2019年6月至2024年6月间的猪肉价格变动情况为例(图1),价格最低为21.84元/kg,最高为57.97元/kg,两者相差近3倍,显示出猪肉价格稳定性不足,波动较大。在猪饲料原料,如玉米、豆粕等价格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价格波动严重影响养殖者的预期和积极性。
2.3 低端产业为主,附加增值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绿色、有机的产品备受青睐,俘获消费者芳心的产品能卖出更好的价格。然而,当前的养猪产业却面临多重挑战。首先,产业重心过度偏重于养殖数量的扩增,主要聚焦于基础猪肉产品的生产,导致天然、有机、高附加值的猪肉产品供给稀缺。其次,加工多局限于白条肉等初级加工阶段,产品几乎是原始形态售出,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不高,进而影响了整体的经济效益。再者,散户普遍只参与养殖一环,即使专业养殖企业,也很少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如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难以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尽管市场上猪肉品牌众多,但是大多缺乏特色和独特性,品牌间差异不明显,因此品牌溢价也有限。
3 管理建议
生猪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仅关于民生福祉,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其生产、流通都是在制度的管控之下,应该特殊对待,以确保实现稳产保供、稳定市场的目标。针对当前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特提出以下管理策略。
3.1 增加产业认同,鼓励人才入行
应加大对养猪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增强产业认同,鼓励人才入行。首先,需利用各种渠道,如媒体宣传、举办行业论坛、展览等,普及养猪业的知识和技术,展示其发展前景、技术创新成果和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养猪业的理解和认知,消除误解和偏见,增加社会对行业的认同和支持。其次,优化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类学校增设相关专业,强化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深化校企合作,针对性的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同时鼓励相关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再者,要改善养猪场的工作环境,优化作业条件,减轻劳动强度,让从业者能够在一个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工作。最后,为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养猪业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构建明确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制,为人才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机会,以此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个人价值在行业中的充分实现。
3.2 维持价格稳定,稳定养殖预期
维持猪肉产品价格稳定,稳定养殖预期,需要政府、企业和养殖户共同努力。从供需关系调控、政策扶持与监管、市场竞争与合作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健康发展。首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石,能够为养猪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明确的政策预期。其次,要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养殖户了解政策,帮助其把握市场动态和政策导向,从而稳定养殖预期。再者,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养殖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措施。最后,除了关注市场中的恶意囤积倒卖行为,也要关注虚拟网络上可能存在的夸张、虚假、恐吓类言论等,及时引导并规范,以促进社会舆论的积极健康发展,为养殖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3 提高猪肉质量,培育品牌增值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首要任务是保障食品安全,应加强疫情监测、动物检疫、饲料和兽药监管等措施,减少猪肉中的有害物质残留,保障民众饮食安全。同时,鼓励和支持养殖户采用科学、环保的养殖方式,开展生态健康养猪,推广生态放养模式,加强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生产有机、健康的高端猪肉产品。再者,在出售方面,当地政府和媒体可以宣传本地有机猪肉产品,展示现代化养殖技术和环保理念,为养殖户、企业和采购方牵线搭桥,当生产的高端猪肉收益良好,自然有动力进行科学养殖,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得到消费者认可后,创建独立的品牌形成品牌优势,获得品牌溢价,可以带动当地其他畜禽产品协同发展,为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4 结语
养猪业不仅关乎个人生活质量,更对国家稳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如为人体提供营养、强身健体、促进人口增长;能够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料,提升农作物产量;同时也是家庭经济的重要补充,增强家庭抗风险能力,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然而,当前养猪产业仍存在社会地位不高、优秀人才不愿加人、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及附加值低等问题,导致养殖者收益不稳定,生产积极性不足。笔者针对存在问题特提出优化策略,在意识观念方面,增加产业认同,鼓励人才入行;在经济政策方面,维持价格稳定,稳定养殖预期;在产业扶持方面,提高猪肉品质,培育品牌价值,实现增值。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养殖者能够获得稳定收益,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